• 猴猴说话
  • 猴猴说话
  • @HouSiruifrom 竹白
  • 阅读
  • 简介
  • 分享个人成长的「深度思考」和「关键概念」,欢迎订阅。
  • 去订阅
收录错误? 点我反馈

文章预览

仅预览文章部分内容供参考,如需完整阅读请前往作者主页或订阅
  • Vol.42 随记:沙漠、阿拉善与奇石文化
  • 昨天和陈女士到了阿拉善左旗——陈女士父亲居住的城市。我们早上从金昌出发,先坐车到民勤,然后转一辆车,去往左旗。是一辆KIA的紧凑型越野车,车上已经早早坐了两名乘客,一位坐副驾,一位坐后排。陈女士腰不舒服,就让她坐边上,我坐在中间。没想到的是,车在去左旗之前,我们拐进了一个村坝,就看着车窗外对着的院子里,有人拿着大包小包的拎东西出来了,司机也下车了,我以为是司机自己要装一些东西带回家。陈女士还下车让我去看看东西丢没丢。我看东西已经装完,后备箱关上了,才上了车。我们都上车了后,一个年纪略大的女人就突然从左边开门,挤了上来,把原先坐在左边后座的陈女士挤到了中间,我也被挤得坐在了一个棱上,屁股特别硌。我们俩都不开心,但司机开心地通知了我们,多拉一个人。一路上,两边的沙漠虽然不太高,但我第一次看到满眼金黄的、层峦叠嶂的沙山,很是震撼。有的沙山的沙子会因风吹被倾倒在公路上,车碾上去后咯咯咯的,在遇到沙堆积得很厚的路段,车就只能减速下来。其它路段因为没有限速,基本上车速保持在130码以上,迎面而来和我们擦身而过的大货车一辆接一辆,司机不仅不紧张,还会悠然自得地打开微信,点开公众号文章,查看群消息,手
2024年03月18日
  • Vol.41 正在变味的现代爱情:为什么恋爱越来越难?
  • 在社交软件上,我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,让陌生人对自己感兴趣,但由于互动量很大,所以许多用户会向他们感兴趣的人发送标准化的消息。这个过程,被伊娃·易洛思比喻为「电话营销」般的自我售卖。而在交流过程中,一旦有什么不合意,我们就倾向于回避、断绝关系,因为理论上,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无数的人发起新的关系。所以“拜拜就拜拜,下一个更乖”!因此,我们的每一段新关系,还没等到彼此深入,就戛然而止。这种现象,我愿称之为「重复的浅尝辄止」。我们现在拿起手机,就可以把「天涯」变成「咫尺」,但我们却感到越来越孤独了,有的孤独是我们愿意去享受的,但有的孤独,却是被迫的。《冷亲密》里说:现代人一方面渴望爱与亲密,另一方面,我们又在现代性的矛盾撕裂中徘徊思量,到底要做个情感人,还是理性人?这种犹豫,也使得我们在亲密关系中,不自觉地逃避,以消极的姿态拒斥掉了本该拥有的幸福。情感的通约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孤独,也不想谈恋爱?有一种说法是,因为个人主义的盛行,就是人们更爱自己,更重视自己的需要了。比如两个独立的灵魂都希望对方要接纳并认同自己的一切,彼此兼容的难度太大了,倒不如顾好自己。但是,我觉得这个答案还是比较笼统,
2024年03月16日
  • Vol.40 加速社会毁了多少现代人?在忙碌中焦虑和疲惫的个体,如何对抗异化?
  • 我们现在看视频的时候,有两个会不自觉使用的功能,一个是倍速播放,另一个就是AI助手的快速总结。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,这是青少年普遍能专注的时间。但在的社会加速的影响下,很多网友的专注时间,慢慢缩短的只有两三分钟。近两年突然崛起的竖屏微短剧行业,公认的就是:一集视频的时长,最好控制在2分钟以内。我们对时间流逝的焦虑,对效率的追逐,耐心的减少,都在反映着一个事实:我们正在被加速的社会——异化。加速社会对我们的影响《新异化的诞生》的作者,哈特穆特·罗萨认为,在社会加速的影响下,我们每个人的工作、消费和行为决策,都发生了扭曲和异化。工作如果说父母辈的工作就像一条轨道,能一眼望到头。那么现在年轻人的工作未来就像一片旷野。说得好听一点,就是自由的旷野;实际上,这种自主性并不是我们主动想要的,而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。我们的工作不再是像父母辈那样,一次可以干一辈子,而是流动的,最怕的就像童漠男的段子说的那样:一扭头,行业没啦。不仅如此,在工作中,人们通过竞争获得的成果的有效期越来越短。如果你当上了主管,也不意味着你可以安稳的数钱,你需要在每个季度,完成业绩指标。教授如果不持续在知名期刊发布论文,就意味
2024年02月26日
  • Vol.39 “没有完美的养育”,如何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?
  • 我们白天可以和人正常沟通和协作,但当我们孤独的时候,与恋人分手的时候,与父母吵架的时候,就可能会退行到小时候那种无助弱小的状态里。“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养育”我们或多或少,都存在着原生家庭的「创伤」。自体客体关系原生家庭之所以对我们影响很大,是因为孩子最早是通过父母来建立自体客体关系的。什么是「自体客体」?以前有个宰相叫俾斯麦,总是失眠。于是请来了一个医生。这个医生也不干啥,就在他睡觉的时候,安静地坐在边上,等第二天俾斯麦醒来后,发现这位医生还在他身边。反复这样几次,俾斯麦的失眠问题解决了。诶?这是啥原理呢?因为这个医生让俾斯麦相信,即使在他入睡的时候,也会有一个稳定的客体一直陪着他。而这个稳定的客体内化到自身之后,它就成了一种自体客体。而所谓的自体客体,就是一开始你从外部的人、事、物获得了安全感,最后你把这份安全感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,在这之后,你就心里有底了。自体客体不是自己以外的别人,而是你自身体验的一部分。这也是为什么,当我们至亲的人离世后,会觉得心里少了一块东西。而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,养育者没提供完善的自体客体体验,就可能造成这个人自尊心很敏感。产生我们既受不了诋毁,又经不起表
2024年02月2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