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- 猴猴说话
- @HouSiruifrom 竹白
- 阅读
- 简介
- 分享个人成长的「深度思考」和「关键概念」,欢迎订阅。
- 去订阅
收录错误? 点我反馈
文章预览
仅预览文章部分内容供参考,如需完整阅读请前往作者主页或订阅
- 抱歉,我决定放弃newsletter的更新
- 昨天得知,竹白的平台服务,将在今年的3月底停止服务。心里会觉得有些遗憾和可惜,因为它的文本、图片的排版编辑体验以及UI设计是非常优秀的,每次发布竹白的时候,都会感觉很流畅丝滑。但是平台停运的消息,也同样让我有了一种“解脱感”。2022年5月,那时候我刚从北京离职2个月,已经开始在少数派、虎嗅等平台发布我的文章并得到了一些认可,我也慢慢坚定自己要做创作者的路子。机缘巧合,在少数派阅读到了竹白的创始人李奇聊创作者经济的文章,然后知道了竹白这个产品。当我打开一个以“housirui”开头的网页,然后我的头像和slogan显示在网页视觉中心时,我产生了这就是我的“个人网站”的感觉。它的设计、交互让我眼前一亮,更重要的是,我总觉得只要我开启了newsletter,就等于步入了“创作者经济”的领域,对此我特别受用,我能从中找到一些优越感:我是一个在用小众但华丽的产品,追逐我的创作者变现之梦。在AI里查:Newsletter是什么?我的到的答案是:一种通过电子邮件定期发送给订阅者的出版物,通常包含新闻、信息或特定主题的内容。它也被称为“新闻信”或“电子简报”。Newsletter 的内容可以涵盖各种
2025年02月20日
- Vol.52 爱情制度大转型下,现代人自我实现的爱情困境
- 在七八年前,我陷入到了一个情感困境。就是我一边渴望深刻的爱情,但又害怕进入到长久的亲密关系里。我曾一度以为,是我的人格还不够完整,或者是原生家庭有什么缺憾,但伊娃·易洛思却认为:也可能是因为原先大家公认的爱情剧本消失了,而现代人只能在不确定的爱情市场中迷茫和自责。这篇文章,我想从伊娃·易洛思的《爱,为什么痛》,以及深入解剖我个人的恋爱观念转变,来尝试回答下面的问题:1、为什么现代人建立亲密关系越来越难?2、在传统爱情仪式消亡后,没有了爱情剧本,我们要如何才能遇到真爱?3、以及为什么有的人会恐惧长久的承诺,又该如何克服这种恐惧?1、自我实现的爱情困境在2013年,我结束了第一份完整的恋情后,就直接空窗了7年。期间我也尝试过两次追求女生,但最后也都失败了。之后,我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身上,我开始觉得一个人的生活也挺好,也开始学着享受孤独。但偶尔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,我还是会心里痒痒,希望那时候脆弱、敏感、孤独的自己能够被人看见。那为什么那时候的我,还是会想要单身一辈子呢?在看了《爱,为什么痛》之后,我找到了一个与我产生极大共鸣的原因,就是我对「自我实现」的执着。易洛思在《爱,为什么痛》里
2025年02月11日
- Vol.51 为什么人越活越压抑?84年前的心理学家,早预言了社会真相
- 下面这段话,源自弗洛姆的《逃避自由》。如果一个人完全按照社会的要求扮演角色,虽然可以被视为正常或健康的人,但代价是放弃自我。然而,从人类价值的角度来看,这种人并不如那些所谓的神经症患者健康。因为神经症患者,可以被视为在与社会争夺自我的战斗中,不愿意彻底投降的人。现在的网络戾气越来越重,感觉太多的人的情绪是被压抑着的。在热闹和喧嚣过后,是深深的疲惫和无力感,不知道自己这样的状态还要崩多久。内心隐约有一道声音在反问自己:我真的活成了自己想要的状态了吗?而这个声音,便是你发起对自我的争夺的号角。这篇文章,我想从弗洛姆的视角,和你一起探讨:我们是怎么在不知不觉间,丢掉了真实的自我?我们要如何才能打破社会强加的规则,看清自己真正的想要?这里我先和你聊聊,在弗洛姆的眼中,我们的感觉、愿望和思想,是怎么在社会中形成的?虚假的感觉如果你和3岁左右的小孩接触,你就会发现,孩子是天然地知道谁是真正关心他、看见他的人,小孩的直觉是特别的敏锐的。但是如果孩子总是被大人忽略,自我的感觉被否定、被压抑,那么等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去辨别,哪些是自己的真实感觉,哪些是在迎合别人的虚假感觉。(《人格三部曲之人格养成》)比如
2025年01月20日
- Vol.50 如何重组内心的秩序
- 我前段时间有种状态是,什么也不想做,又感觉非要做一点事来缓解无聊,于是我漫无目的地去刷手机,浏览网页。这时候,人就会开始变得烦躁,会觉得心很痒,像是心里有一根火柴在胸口使劲划拉,但是燃不起一点火花。这种低电量、低能量的倦怠状态,还有一个词也能概括,叫:内心失序。内心失序内心失序,是契克森米哈赖在《心流》里提出的概念。内在失序——也就是资讯跟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,或使我们分心,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——是对意识极为不利的影响力。——《心流》简单来说,就是你正要做A事情的时候,心里却想着BCD的事。他认为:内心失序的现象,会去强迫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,不再发挥预期的功能,精神能量也窒息了。但我最近的感受是,这种原本偶尔出现的心理状态,现在变得越来越高频且普遍了,而且不止我一个人遇到。我有看到,在网上的很多社会性议题,很容易就引发激烈的谩骂、互撕甚至是网暴。有种感觉就是,我们现在都太压抑了。我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去看热搜,看到了各种丑化《再见爱人》嘉宾的视频和评论,我会感到自己的戾气和大家的戾气连接上了。这种攻击性的释放和同频,确实很爽,但刷完手机后,又是一阵空虚感,这种感觉很糟糕,因为我的
2024年12月23日
